企业会计工具箱

返回 相关 举报
企业会计工具箱_第1页
第1页 / 共47页
企业会计工具箱_第2页
第2页 / 共47页
企业会计工具箱_第3页
第3页 / 共47页
企业会计工具箱_第4页
第4页 / 共47页
企业会计工具箱_第5页
第5页 / 共47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1“人手一册”财会管理工具箱实用丛书搞好资金管理的强大“武器” 、绝佳“工具” ,从事资金管理工作的必备宝典企业会计工具箱(支持微信扫码,拿来即用、稍改即用、方便套用!)贺志东 主编中华第一财税网2目 录第 1 部分 财务会计第 1 章 会计综合知识第一节 基础知识第二节 会计基本假设第三节 会计信息质量要求第四节 会计确认、计量和报告的基础及核算原则第五节 会计要素与会计等式1-5-1 会计要素1-5-2 会计等式第六节 会计计量第七节 会计电算化工作规范第八节 会计法、刑法、公司法对财务会计的要求第 2 章 货币资金及应收、预付项目第一节 货币资金第二节 支付结算制度第三节 应收账款第四节 应收票据2-4-1 票据法律制度2-4-2 应收票据的会计处理第五节 其他应收及预付项目第 3 章 存货第一节 存货的会计处理第二节 会计科目及主要账务处理第 4 章 固定资产第一节 固定资产的确认第二节 固定资产的初始计量第三节 固定资产的后续计量第四节 固定资产的处置第五节 会计科目及主要账务处理第 5 章 无形资产第一节 无形资产基础知识第二节 无形资产的确认第三节 无形资产的初始计量第四节 无形资产的后续计量第五节 会计科目及主要账务处理第 6 章 投资性房地产第一节 投资性房地产基础知识第二节 投资性房地产的确认和计量第三节 投资性房地产的后续计量第四节 投资性房地产的转换3第五节 投资性房地产的处置第六节 会计科目及主要账务处理第 7 章 长期股权投资第一节 长期股权投资的初始计量第二节 长期股权投资的后续计量第三节 长期股权投资的期末计量第四节 会计科目及主要账务处理第 8 章 资产减值第一节 综述第二节 可能发生减值资产的认定第三节 资产可收回金额的计量第四节 资产减值损失的确定第五节 资产组的认定及减值处理第六节 商誉减值的处理第七节 会计科目及主要账务处理第八节 披露第 9 章 流动负债第一节 综合知识第二节 会计科目及主要账务处理第 10 章 非流动负债第一节 综合知识第二节 会计科目及主要账务处理第 11 章 所有者权益第一节 实收资本第二节 资本公积第三节 盈余公积第四节 未分配利润的核算第 12 章 收入第一节 收入基础知识第二节 销售商品收入第三节 提供劳务收入第四节 让渡资产使用权收入第五节 会计科目及主要账务处理第 13 章 建造合同第一节 基础基础知识第二节 合同的分立与合并第三节 合同收入第四节 合同成本第五节 合同收入与合同费用的确认第六节 披露第七节 会计科目及主要账务处理第 14 章 政府补助第一节 综述第二节 确认和计量4第三节 会计科目及主要账务处理第 15 章 成本和费用第一节 成本计算的综合知识第二节 成本的归集和分配第三节 成本计算的基本方法15-3-1 产品成本计算的品种法15-3-2 产品成本计算的分批法15-3-3 产品成本计算的分步法15-3-4 产品成本计算的分类法15-3-5 产品成本计算的定额法15-3-6 各种成本计算方法的实际应用第四节 成本计算使用的主要会计科目第五节 期间费用第六节 借款费用专题15-6-1 借款费用的会计处理15-6-2 会计科目及主要账务处理第 16 章 利润及利润分配第一节 利润分配的会计管理第二节 相关会计科目及主要账务处理第三节 每股收益第 17 章 财务会计报告第一节 财务会计报告的编制第二节 资产负债表17-2-1 资产负债表基础知识17-2-2 一般企业的资产负债表格式17-2-3 商业银行的资产负债表17-2-4 保险公司的资产负债表17-2-5 证券公司的资产负债表第三节 利润表17-3-1 利润表基础知识17-3-2 一般企业的利润表17-3-3 商业银行的利润表17-3-4 保险公司的利润表17-3-5 证券公司的利润表第四节 所有者权益变动表17-4-1 所有者权益变动表基础知识17-4-2 一般企业的所有者权益变动表17-4-3 商业银行、保险公司、证券公司的所有者权益变动表第五节 现金流量表17-5-1 基础知识17-5-2 经营活动产生的现金流量17-5-3 投资活动产生的现金流量17-5-4 筹资活动产生的现金流量17-5-5 现金流量表的编制517-5-6 披露第六节 中期财务报告17-6-1 综合知识17-6-2 中期财务报告的内容17-6-3 确认和计量第七节 合并财务报表1-7-1 概述1-7-2 合并资产负债表1-7-3 合并利润表 1-7-4 合并现金流量表1-7-5 合并所有者权益变动表1-7-6 披露1-7-7 内部应收账款和坏账准备的抵销1-7-8 内部销售及存货中未实现内部销售利润的抵销1-7-9 存货跌价准备的抵销1-7-10 内部固定资产交易的抵销1-7-11 内部提取的盈余公积的抵销处理第八节 分部报告17-8-1 分部报告概述17-8-2 报告分部的确定17-8-3 分部会计信息的披露第九节 会计报表附注17-9-1 附注基础知识17-9-2 一般企业的报表附注17-9-3 商业银行的报表附注17-9-4 保险公司的报表附注17-9-5 证券公司的报表附注第 18 章 资产负债表日后事项第一节 基础知识第二节 资产负债表日后调整事项第三节 资产负债表日后非调整事项第 19 章 会计政策、会计估计变更和差错更正第一节 基础知识第二节 会计政策变更第三节 会计估计变更第四节 前期差错更正第 20 章 关联方披露第一节 关联方第二节 关联方交易第三节 披露第 21 章 或有事项会计第一节 概述第二节 确认和计量第三节 会计科目及主要账务处理6第 22 章 职工薪酬第一节 基础知识第二节 确认和计量第三节 会计科目和主要账务处理第 23 章 股份支付第一节 基础知识第二节 以权益结算的股份支付第三节 以现金结算的股份支付第四节 股份支付的会计处理第 24 章 非货币性资产交换会计第一节 基础知识第二节 从换入角度分析单项非货币性资产交换24-2-1 具有商业实质的单项非货币性资产交换24-2-2 不具有商业实质的单项非货币性资产交换第三节 从换出角度分析单项非货币性资产交换24-3-1 具有商业实质的单项非货币性资产交换24-3-2 不具有商业实质的单项非货币性资产交换第四节 多项非货币性资产交换第五节 会计科目及主要账务处理第 25 章 债务重组第一节 基础知识第二节 债务重组的会计处理第三节 会计科目及主要账务处理第 26 章 所得税会计第一节 概述第二节 确认和计量第三节 会计科目及主要账务处理第 27 章 每股收益第一节 综述第二节 基本每股收益第三节 稀释每股收益第四节 计算每股收益时应考虑的有关调整因素第五节 列报第 28 章 企业合并会计第一节 概述第二节 同一控制下的企业合并第三节 非同一控制下的企业合并第四节 会计科目及主要账务处理第 29 章 金融工具会计第一节 金融工具综合知识第二节 衍生金融工具会计第三节 套期活动会计第四节 期货会计29-4-1 期货交易与期货市场729-4-2 商品期货交易会计29-4-2-1 期货投资企业29-4-2-2 期货经纪公司29-4-2-3 期货交易所29-4-3 金融期货交易会计第五节 金融期权第六节 金融互换第 30 章 租赁会计第一节 基础知识第二节 融资租赁30-2-1 融资租赁中承租人的会计处理30-2-2 融资租赁中出租人的会计处理第三节 经营租赁30-3-1 经营租赁中承租人的会计处理 30-3-2 经营租赁中出租人的会计处理第四节 售后租回交易第五节 会计科目及主要账务处理第 31 章 外汇管理与外币折算第一节 外汇管理法律制度第二节 外币折算的会计处理第 32 章 企业年金基金第一节 基础知识第二节 确认和计量第三节 账务处理和财务报表的编报第 2 部分 管理会计第 33 章 管理会计概述第 34 章 战略管理会计第一节 战略管理概述第二节 公司战略第三节 经营战略与职能战略第四节 企业发展战略方面内部控制第五节 财务战略第六节 战略预算第 35 章 企业核心竞争力会计第 36 章 组织管理会计第一节 组织创新第二节 组织结构第 37 章 企业业务流程设计会计第一节 企业业务流程第二节 业务流程再造与内部控制之间的联系与整合第三节 企业业务流程设计综述第四节 主要业务的流程设计8第 38 章 预测、预算、规划第一节 预测38-1-1 综合知识38-1-2 财务预测38-1-3 资金预测38-1-4 销售预测38-1-5 成本预测38-1-6 利润预测第二节 预算第三节 计划第三节 企业经营计划第 39 章 决策会计第一节 决策综合知识 第二节 财务决策综述第 40 章 资产管理会计第一节 资产营运概述第二节 企业资产规模及其变动分析第三节 资产结构管理第四节 资金调度控制管理第五节 资产处理管理第六节 流动资产管理40-3-1 概述40-3-2 货币、现金40-3-3 应收及预付款项40-3-4 存货第七节 非流动资产管理40-4-1 固定资产40-4-2 在建工程40-4-3 无形资产第 41 章 融资、投资、分配管理会计第一节 融资管理会计41-1-1 企业融资决策41-1-2 项目融资管理41-1-3 融资成本管理第二节 企业集团融资成本的理论分析第三节 企业集团股权融资成本研究第四节 企业集团负债融资成本研究第五节 企业集团交易费用研究第六节 投资管理会计41-6-1 投资概论41-6-2 项目投资第三节 分配管理会计第 42 章 责任会计第一节 责任会计概述9第二节 责任中心及其绩效考核第三节 责任预算的编制与考核第四节 内部结算方式和价格第 43 章 变动成本法第 44 章 目标成本管理会计第 45 章 标准成本管理会计第 46 章 产品生命周期管理会计第 47 章 作业管理会计第一节 作业成本计算第二节 作业基础预算第三节 作业管理第 48 章 资本成本管理会计第一节 资本成本第二节 普通股成本第三节 资本结构第四节 财务杠杆第 49 章 质量管理会计第一节 质量成本概述第二节 质量成本管理概述第三节 质量成本核算第四节 质量成本分析 第五节 质量成本控制第六节 质量成本报告第 50 章 本量利分析第一节 综合知识第二节 单一品种条件下的本-量-利分析第三节 多品种条件下的本-量-利分析第四节 本-量-利分析的扩展第 51 章 物流管理会计第一节 物流管理综述第二节 供应链中的采购管理第三节 企业运输决策第四节 库存管理第五节 物流客户服务第六节 物流成本管理第 52 章 企业绩效评价第一节 绩效评价综述第二节 业绩评价方法52-2-1 平衡计分卡52-2-2 战略记分卡52-2-3 绩效棱镜第三节 经济增加值第 53 章 智力资本管理会计第一节 智力资本管理会计概述10第二节 人力资本管理会计专题第 54 章 管理会计共享服务第 3 部分 税务会计第 55 章 货物和劳务税账务处理第一节 增值税会计处理第三节 消费税会计处理第四节 关税会计处理第 56 章 所得税账务处理第一节 企业所得税会计处理第二节 个人所得税会计处理第 57 章 财产和行为税账务处理第一节 房产税会计处理第二节 车船税会计处理第三节 印花税会计处理第四节 契税会计处理第 58 章 资源税账务处理第一节 资源税会计处理第二节 城镇土地使用税会计处理第三节 土地增值税会计处理第 59 章 特定目的税账务处理第一节 城市维护建设税会计处理第二节 教育费附加会计处理第三节 车辆购置税会计处理第四节 烟叶税的会计处理第五节 耕地占用税会计处理11第 1 章 会计综合知识第一节 基础知识一、会计的概念会计是以货币计量为基本形式,采用专门方法,连续、完整、系统地反映和控制单位的经济行为,进而达到加强经济管理,提高经济效益目的的一种管理活动。二、会计的分类目前,财务会计、管理会计与企业税务会计(纳税会计)已成为现代企业会计体系中的三大重要组成部分(如图 1-1) 。会计财务会计管理会计企业税务会计图 1-1 会计的组成(一)财务会计财务会计是以向企业外部的投资者、债权人、政府及其有关部门和社会公众等财务会计报告使用者提供经济决策所需的会计信息、反映企业管理层受托责任履行情况为目的,以会计法律、法规、规章等规范性文件为依据,运用确认、计量、记录和报告等程序,提供关于企业的财务状况、经营成果、现金流量等有关的信息的对外报告会计。(二)管理会计1.管理会计的概念管理会计是指在当代市场经济条件下,以强化企业内部经营管理、实现最佳经济效益为最终目的,以现代企业经营活动及其价值表现为对象,通过对财务等信息的深加工和再利用,实现对经济过程的预测、决策、规划、控制、责任考核评价等职能的一个会计分支。2.财务会计与管理会计的联系和区别。(1)财务会计与管理会计的联系1)同属于现代会计。财务会计与管理会计源于同一母体,共同构成了现代12企业会计系统的有机整体。两者相互依存、相互制约、相互补充。2)最终目标相同。财务会计与管理会计所处的工作环境相同,共同为实现企业和企业管理目标服务。3)相互分享部分信息。管理会计所需的许多资料来源于财务会计系统,其主要工作内容是对财务会计信息进行深加工和再利用,因而受到财务会计工作质量的约束。同时部分管理会计信息有时也列作对外公开发表的范围。4)财务会计的改革有助于管理会计的发展。(2)财务会计与管理会计的区别1)会计主体不同。管理会计主要以企业内部各层次的责任单位为主体,更为突出以人为中心的行为管理,同时兼顾企业主体;而财务会计往往只以整个企业为工作主体。2)具体工作目标不同。管理会计作为企业会计的内部管理系统,其工作侧重点主要为企业内部管理服务;财务会计工作的侧重点在于为企业外界的财务会计报告使用者提供会计信息服务。3)基本职能不同。管理会计主要履行预测、决策、规划、控制和考核的职能,属于经营型会计;财务会计履行反映、报告企业财务状况、经营成果和现金流量的职能,属于报账型会计。4)工作依据不同。管理会计不受财务会计“公认会计原则”(会计信息质量要求)的限制和约束。5)方法及程序不同。管理会计适用的方法灵活多样,工作程序性较差;而财务会计核算时往往只需运用简单的算术方法,遵循固定的会计循环程序。6)信息特征不同。财务会计与管理会计的时间特征不同:管理会计信息跨越过去、现在和未来三个时态;而财务会计信息则大多为过去时态。财务会计与管理会计的信息载体不同:管理会计大多以没有统一格式、不固定报告日期和不对外公开的内部报告为其信息载体;财务会计在对外公开提供信息时,其载体是具有固定格式和固定报告日期的财务报表。财务会计与管理会计的信息属性不同:管理会计在向企业内部管理部门提供定量信息时,除了价值单位外,还经常使用非价值单位,此外还可以根据部分单位的需要,提供定性的、特定的、有选择的、不强求计算精确的,以及不具有法律效用的信息;财务会计主要向企业外部利益关系集团提供以货币为计量单位的信息,并使这些信息满足全面性、系统性、连续性、综合性、真实性、准确性、合法性等原则和要求。7)体系的完善程度不同。管理会计缺乏规范性和统一性,体系尚不健全;财务会计工作具有规范性和统一性,体系相对成熟,形成了通用的会计规范和统一的会计模式。8)观念取向不同。管理会计注重管理过程及其结果对企业内部各方面人员在心理和行为方面的影响;财务会计往往不大重视管理过程及其结果对企业职工心理和行为的影响。(三)企业税务会计1.企业税务会计的概念企业税务会计,也叫纳税会计、涉税会计,是社会经济发展到一定阶段而从财务会计中分离出来的,融税收法律、法规、规章及其他规范性文件和会计核算于一体的一门特种专业会计。它是以纳税人为会计主体,以国家现行税收13法律、法规、规章及其他规范性文件为依据,以货币为主要计量单位,运用会计学的基本理论和方法,连续、系统、全面地对涉税活动引起的资金运动进行反映和监督的专业会计。2.财务会计与企业税务会计的关系 财务会计与企业税务会计既有联系又有区别,两者的关系如表 1-2 所示:表 1-2 财务会计与企业税务会计的联系与区别联系企业税务会计是企业会计的一个特殊领域,是以财务会计为基础的。企业税务会计并不要求企业在财务会计的凭证、账簿、报表之外再设一套会计账表(纳税报表及其附表除外) 。企业只需设一套完整的会计账表,平时只依会计准则作会计处理,需要时可依现行税法等作相关调整。企业税务会计资料来源于财务会计,它对财务会计处理中与现行税法不符的会计事项,或出于纳税筹划目的需要调整的事项,按企业税务会计方法计算、调整,并作调整会计分录,再融于财务会计账簿或报告之中。项目 企业税务会计 财务会计目标企业税务会计要按现行税法计算应纳税额,向税务机关等信息使用者提供企业税务会计信息,正确履行纳税人的纳税义务,充分享受纳税人的权利。“为了规范企业会计确认、计量和报告行为,保证会计信息质量” , “财务会计报告的目标是向财务会计报告使用者提供与企业财务状况、经营成果和现金流量等有关的会计信息,反映企业管理层受托责任履行情况,有助于财务会计报告使用者作出经济决策。 ”区别对象企业税务会计核算和监督的对象只是与计税有关的经济事项,即与计税有关的资金运动。原来在财务会计中有关税款的核算、申报、解缴的内容,划归企业税务会计,并由企业税务会计作为核心内容分门别类地阐述,企业财务会计只对这部分内容作必要的提示即可。企业财务会计核算和监督的对象是企业以货币计量的全部经济事项,包括资金的投入、循环、周转、退出等过程,14核算基础税收制度是收付实现制与权责发生制的结合,与财务会计所依据的持续经营假定(假设)有时是相矛盾的。企业税务会计不仅要遵循一般会计原则,更要严格按现行税法的要求进行会计处理,具有强制性、客观性、统一性。财务会计的确认基础是权责发生制,遵循、依照会计准则处理各种经济业务,目的在于正确计量收益。会计规范企业税务会计依据税收法律、法规、规章及其他规范性文件,注重企业税务会计信息的适法性。财务会计根据会计准则,注重财务会计信息的客观、公允。三、企业会计准则体系2006 年 2 月 15 日财政部发布了企业会计准则基本准则 、 企业会计准则第 1 号-存货等 38 项具体准则,2006 年 10 月 30 日财政部又发布了企业会计准则应用指南(财会200618 号) 。 自 2007 年 1 月 1 日起在上市公司范围内施行,鼓励其他企业执行。执行新会计准则的企业不再执行原准则、 企业会计制度 、 金融企业会计制度 、各项专业核算方法和问题解答。相对于 1992 年的会计改革来说,本次改革是在会计要素的确认、计量等更深层次上完善会计规则,规范会计秩序,实现国际趋同,其深度、广度都超过前一次,在中国会计发展史上具有里程碑的意义。新企业会计准则体系包括基本准则、具体准则和应用指南三个部分,如图1-1 所示。这三个部分是一个有机整体。图 1-1 企业会计准则体系(一)基本准则在新企业会计准则体系中,基本准则是纲,处于第一层次,是“准则的准则” 。基本准则涉及整个企业会计工作和整个企业会计准则体系的指导思想和指导原则,对 38 个具体准则起统驭和指导作用,各具体准则的基本原则均来自基本准则,不得违反基本准则的精神。现行的 38 个具体准则基本上涵盖了现阶段各类企业经济业务的一般情况,但是企业中可能存在某些特殊的经济业务。随着经济发展,还可能会出现新的企业会计准则体系基本准则具体准则应用指南15经济业务,这些业务暂时没有具体准则来规范。在这种情况下,会计人员可以根据基本准则的精神对经济业务进行判断和处理。(二)具体准则1.概念具体准则是目,处于企业会计准则体系的第二层次,是根据基本准则制定的,用来指导企业各类经济业务确认、计量、记录和报告的具体规范。具体准则共有 38 项,其中,新制定的企业会计准则 22 项,以前制定、现在修订的企业会计准则 16 项。这 38 项具体准则基本涵盖了各类企业的主要经济业务。2.分类具体会计准则可以分为一般业务准则、特殊行业的特定业务准则和报告准则三类。(1)-般业务准则。主要规范各类企业普遍适用的一般经济业务的确认和计量要求,包括存货、会计政策、会计估计变更和差错更正、资产负债表日后事项、建造合同、所得税、固定资产、租赁、收入、职工薪酬、股份支付、政府补助、外币折算、借款费用、长期股权投资、企业年金基金、每股收益、无形资产、资产减值、或有事项、投资性房地产、企业合并等准则项目。(2)特殊行业的特定业务准则。主要规范特殊行业的特定业务的确认和计量要求,如石油天然气开采、生物资产、金融工具确认和计量、金融资产转移、套期保值、金融工具列报、原保险合同、再保险合同等准则项目。(3)报告准则。主要规范普遍适用于各类企业的报告类准则,如财务报表列报、现金流量表、合并财务报表、中期财务报告、分部报告、关联方披露等准则项目。(三)应用指南1.概念应用指南是补充,处于企业会计准则体系的第三个层次,是根据基本准则和具体准则制定的、指导会计实务的操作性指南。企业会计准则应用指南主要解决在运用具体准则处理经济业务时所涉及的会计科目、账务处理、会计报表及其格式,类似于以前的企业会计制度。但是,我们不宜将企业会计准则应用指南称为企业会计制度,因为应用指南是会计准则体系的组成部分,与基本准则和具体准则有机地结合在一起。2.构成企业会计准则应用指南由两部分组成:第一部分为会计准则解释,第二部分为会计科目和主要账务处理。企业会计准则解释主要对具体准则中的重点、难点和关键点做出解释性规定。会计科目和主要账务处理,主要根据具体准则中涉及确认和计量的要求,规定了 156 个会计科目及其主要账务处理,基本涵盖了所有企业的各类交易或事项。(1)企业会计准则解释。在准则解释中,企业会计准则第 30 号-财务报表列报解释包含了资产负债表、利润表和所有者权益变动表格式及其附注,企业会计准则第 31 号-现 金 流 量 表 解 释 包 含 了 企 业 现 金 流 量 表 格 式 及 其 附注 , 企 业 会 计 准 则 第 33 号 -合并财务报表解释包含了企业合并报表格式及16其附注。这样安排有助于提升企业财务报表的地位,因为财务报表是综合反映企业实施会计准则形成的最终会计信息,会计信息使用者主要通过财务报表了解企业的财务状况、经营成果和现金流量情况,以便做出决策。这样规定与国际财务报告准则的理念也是一致的。(2)会计科目和主要账务处理。会计科目和主要账务处理涵盖了各类企业的各种交易或 事 项 , 是 以 会 计 准 则 中 确 认 、 计 量 原 则 及 其 解 释 为 依 据 所 作 的 规定 。 会 计 科 目 和 主 要 账 务处理规定了会计的确认、计量、记录和报告中记录的规定。四、会计管理体制(一)统一领导和分级管理会计法规定,国务院财政部门主管全国的会计工作;县级以上地方各级人民政府部门管理本行区域内的会计工作。因此,会计工作的主管机关为各级财政部门,在全国为财政部,在地方为县级以上地方各级人民政府财政部门。各级财政部门应当依照会计法的规定,自觉地管理好会计工作。财政部门虽然是会计工作的主管部门,但并不排斥国家其他部门对会计工作进行管理,如国家审计机关、证券监管机构等。财政部应在统一领导全国会计工作的前提下,充分发挥地方各级财政部门和中央各部门管理会计工作的积极性;地方各级财政部门和中央各部门应根据国务院财政部门的要求和规定,结合本部门、本地区的实际情况,认真管好本部门、本地区的会计工作。(二)会计制度制定权限根据会计法的规定,国家统一的会计制度由国务院财政部门根据会计法制定并公布,各地方、各部门都不得自搞一套,自行其是。对有些对会计核算和会计监督有特殊要求的行业,允许国务院有关部门依照会计法和国家统一的会计制度制定具体办法或者补充规定,但必须报经国务院财政部门审核批准。军队实施国家统一的会计制度的具体办法,由中国人民解放军总后勤部制定,但须报国务院财政部门备案。所谓国家统一的会计制度是指由国务院财政部门根据会计法制定的关于会计核算、会计监督、会计机构和会计人员以及会计工作管理的准则、制度、办法等。这些准则、制度、办法等都是在全国范围内实施的会计工作管理方面的规范性文件,主要包括三个方面:一是国家统一的会计核算制度,如企业会计准则 、 事业单位会计准则以及各种具体准则等;二是国家统一的会计机构和会计人员管理制度,如会计人员职权管理条例 、 总会计师条例 、 会计证管理办法 、 会计专业技术资格考试暂行规定等;三是国家统一的会计工作管理制度,如会计人员工作规则 、会计档案管理办法 、 会计人员继续教育规定等。17第二节 会计基本假设会计的基本假设是指一般在会计实践中长期奉行,不需证明便为人们所接受的前提条件。财务会计要在一定的假设条件下才能确认、计量、记录和报告会计信息,所以会计假设也称为会计核算的基本前提。我国会计基本准则明确了四个基本假设,即会计主体、持续经营、会计分期和货币计量。一、会计主体企业会计准则基本准则第五条规定:企业应当对其本身发生的交易或者事项进行会计确认、计量和报告。(一)定义会计主体,又称为会计实体、会计个体,是指会计信息所反映的特定单位,它规范了会计工作的空间范围。(二)为什么会计主体要作为会计核算的基本前提?会计工作的目的是反映一个单位的财务状况、经营成果和现金流量,为包括投资者在内的各个方面作出决策服务。会计所要反映的总是特定的对象,只有明确规定会计核算的对象,将会计所要反映的对象与包括所有者在内的其他经济实体区别开来,才能保证会计核算工作的正常开展,实现会计的目标。在会计主体前提下,企业应当对其本身发生的交易或者事项进行会计确认、计量和报告。会计主体基本前提,为会计人员在日常的会计核算中对各项交易或事项作出正确判断、对会计处理方法和会计处理程序作出正确选择提供了依据。(1)明确会计主体,才能划定会计所要处理的各项交易或事项的范围。在会计核算工作中,只有那些影响企业本身经济利益的各项交易或事项才能加以确认和计量,那些不影响企业本身经济利益的各项交易或事项则不能加以确认和计量。会计核算工作中通常所讲的资产、负债的确认,收入的取得,费用的发生,都是针对特定会计主体而言的。(2)明确会计主体,才能把握会计处理的立场。企业作为一个会计主体,对外销售商品时(不涉及税金) ,一方面形成一笔收入,同时增加一笔资产或者减少一笔负债,而不是相反;采购材料时,一方面导致现金减少、存货增加,或者债务增加、存货增加,而不是相反。(3)明确会计主体,才能将会计主体的经济活动与会计主体所有者的经济活动区分开来。例如,由自然人所创办的独资企业或合伙企业,不具有法人资格,企业的资产和负债在法律上被视为业主或合伙人的资产和负债,但在会计核算上必须将企业作为一个会计主体,以便将会计主体的经济活动与会计主体所有者的经济活动区分开来。这主要是因为,无论是会计主体的经济活动,还是会计主体所有者的经济活动,都最终影响所有者的经济利益,但是,会计核算工作只涉及会计主体范围内的经济活动。为了真实地反映会计主体的财务状况、经营成果和现金流量,必须将会计主体的经济活动与会计主体所有者的经济活动区别18开来。(三)会计主体与法律主体的区别会计主体不同于法律主体。一般来说,法律主体往往是一个会计主体。例如,一个企业作为一个法律主体,应当建立会计核算体系,独立地反映其财务状况、经营成果和现金流量。但是,会计主体不一定是法律主体。例如,在企业集团的情况下,一个母公司拥有若干个子公司,企业集团在母公司的统一领导下开展生产经营活动。母子公司虽然是不同的法律主体,但是,为了全面反映企业集团的财务状况、经营成果和现金流量,就有必要将这个企业集团作为一个会计主体,编制合并会计报表。二、持续经营企业会计准则基本准则第六条规定:企业会计确认、计量和报告应当以持续经营为前提。(一)定义持续经营,是指在可以预见的将来,企业将会按当前的规模和状态继续经营下去,不会停业,也不会大规模削减业务。在持续经营前提下,企业会计确认、计量和报告应当以持续、正常的生产经营活动为前提。(二)为什么持续经营要作为会计核算的基本前提?企业是否持续经营,在会计原则、会计方法的选择上有很大差别。一般情况下,应当假定企业将会按当前的规模和状态继续经营下去,不会停业,也不会大规模削减业务。明确这个基本前提,就意味着会计主体将按照既定用途使用资产,按照既定的合约条件清偿债务,会计人员就可以在此基础上选择会计原则和会计方法。例如,一般情况下,企业的固定资产可以在一个较长的时期发挥作用,如果可以判断企业会持续经营,就可以假定企业的固定资产会在持续经营的生产经营过程中长期发挥作用,并服务于生产经营过程,固定资产就可以根据历史成本进行记录,并采用折旧的方法,将历史成本分摊到各个会计期间或相关产品的成本中。如果判断企业不会持续经营,固定资产就不应采用历史成本进行记录并按期计提折旧。由于持续经营是根据企业发展的一般情况所作的设定,而任何企业都存在破产、清算的风险,也就是说,企业不能持续经营的可能性总是存在的。为此,需要企业定期对其持续经营基本前提作出分析和判断。如果可以判断企业不会持续经营,就应当改变会计核算的原则和方法,并在企业财务会计报告中作相应披露。三、会计分期企业会计准则基本准则第七条规定:企业应当划分会计期间,分期结算账目和编制财务会计报告。会计期间分为年度和中期。中期是指短于一个完整的会计年度的报告期间。(一)定义会计分期,又称会计期间,是指将一个企业持续经营的生产经营活动划分为一个个连续的、长短相同的期间。在会计分期前提下,会计应当划分会计期间,分期结算账目和编制财务会19计报告。会计期间分为年度、半年度、季度和月度。年度、半年度、季度和月度均按公历起讫日期确定。半年度、季度和月度均称为会计中期。中期,是指短于一个完整的会计年度的报告期间。(二)会计分期的目的会计分期的目的是,将持续经营的生产经营活动划分成连续、相等的期间,据以结算盈亏,按期编报财务会计报告,从而及时向各方面提供有关企业财务状况、经营成果和现金流量的信息。(三)为什么会计分期要作为会计核算的基本前提?根据持续经营基本前提,一个企业将要按当前的规模和状态持续经营下去。要最终确定企业的生产经营成果,只能等到一个企业在若干年后歇业的时候核算一次盈亏。但是,企业的生产经营活动和投资决策要求及时得到有关信息,不能等到歇业时一次性地核算盈亏。因此,就需要将企业持续经营的生产经营活动划分为一个个连续的、长短相同的期间,分期核算和反映。明确会计分期基本前提对会计核算有着重要影响。由于会计分期,才产生了当期与其他期间的差别,从而出现权责发生制和收付实现制的区别,才使不同类型的会计主体有了记账的基准,进而出现了应收、应付、递延、预提、待摊等会计处理方法。最常见的会计期间是一年,以一年确定的会计期间称为会计年度,按年度编制的财务会计报表也称为年报,以中期为基础编制的财务报告也称为中期财务报告。在我国,会计年度自公历每年的 1 月 1 日起至 12 月 31 日止。为满足人们对会计信息的需要,也要求企业按短于一年的期间编制财务报告,如要求上市公司每个季度提供一次财务会计报告。四、货币计量企业会计准则基本准则第八条规定:企业会计应当以货币计量。(一)定义货币计量,是指会计主体在会计核算过程中采用货币作为计量单位,计量、记录和报告会计主体的生产经营活动。(二)为什么货币计量要作为会计核算的基本前提?在会计核算过程中之所以选择货币作为计量单位,是由货币的本身属性决定的。货币是商品的一般等价物,是衡量一般商品价值的共同尺度,具有价值尺度、流通手段、贮藏手段和支付手段等特点。其他的计量单位,如重量、长度、容积、台、件等,只能从一个侧面反映企业的生产经营情况,无法在量上进行汇总和比较,不便于实物管理和会计计量。所以,为全面反映企业的生产经营、业务收支等情况,会计核算就选择了货币作为计量单位。当然,统一采用货币尺度,也有不利之处,许多影响财务状况和经营成果的一些因素,并不是都能用货币来计量的,比如,企业经营战略、在消费者当中的信誉度、企业的地理位置、企业的技术开发能力等等。为了弥补货币计量的局限性,要求企业采用一些非货币指标作为会计报表的补充。(三)记账本位币1.定义记账本位币,是指企业经营所处的主要经济环境中的货币。在货币计量前提下,企业会计应当以货币计量。在我国,企业会计通常应20当以人民币为记账本位币。业务收支以人民币以外的货币为主的企业,可以选定其中一种货币作为记账本位币,但是编报的财务会计报告应当折算为人民币。在境外设立的中国企业向国内报送的财务会计报告,应当折算为人民币。2.在选定记账本位币时,应当考虑的因素企业在选定记账本位币时,应当考虑下列因素:(1)该货币主要影响商品和劳务的销售价格,通常以该货币进行商品和劳务的计价和结算;(2)该货币主要影响商品和劳务所需人工、材料和其他费用,通常以该货币进行上述费用的计价和结算;(3)融资活动获得的货币以及保存从经营活动中收取款项所使用的货币。(4)企业在选定境外经营的记账本位币时,还应当考虑下列因素:(5)境外经营对其所从事的活动是否拥有很强的自主性;(6)境外经营活动中与企业的交易是否在境外经营活动中占有较大比重;(7)境外经营活动产生的现金流量是否直接影响企业的现金流量、是否可以随时汇回;(8)境外经营活动产生的现金流量是否足以偿还其现有债务和可预期的债务。其中,境外经营,是指企业在境外的子公司、合营企业、联营企业、分支机构。在境内的子公司、合营企业、联营企业、分支机构,采用不同于企业记账本位币的,也视同境外经营。第三节 会计信息质量要求什么样的信息才是有用的信息?这涉及财务会计信息的质量特征。财务会计报告的目标不会自动实现,只有通过会计人员运用良好的具体准则、会计程序和方法来生成会计信息,才能最终实现财务会计报告的目标。财务会计信息的质量特征正是选择或评价可供取舍的具体会计准则、会计程序和方法的标准,是财务会计报告目标的具体化,主要回答什么样的会计信息才是有用的或有助于决策的会计信息。会计工作的基本任务就是向财务会计报告使用者提供与企业财务状况、经营成果和现金流量等有关的会计信息。会计信息质量的高低是评价会计工作成败的标准。会计信息质量要求主要包括客观性、相关性、明晰性、可比性、实21质重于形式、重要性、谨慎性、及时性等。一、客观性企业会计准则基本准则第十二条规定:企业应当以实际发生的交易或者事项为依据进行会计确认、计量和报告,如实反映符合确认和计量要求的各项会计要素及其他相关信息,保证会计信息真实可靠、内容完整。客观性要求企业应当以实际发生的交易或者事项为依据进行会计确认、计量和报告,如实反映符合确认和计量要求的各项会计要素及其他相关会计信息,保证会计信息真实可靠、内容完整。客观性是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网站客服QQ:736505653
中华第一财税网文库分网版权所有
粤ICP备15045937号